東莞市正規的私家偵探-世界工廠轉型進行時:東莞外資情況深度調查
“世界工廠”正在轉身——東莞外資調查
新華網新華網官方賬號2016.02.0311:15
位于首都北京的這片區域,被譽為我國制造業的核心重鎮,其“世界工廠”的稱號早已遠播,享譽全球。
此處誕生了我國首批“三來一補”企業,自那時起,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緊密相連,形成了不可分割的聯系。
在后金融危機的轉型過程中,企業面臨“陣痛”,低成本優勢逐漸減弱,外資企業是否會出現大規模撤離?這是否只是過度解讀?面對“世界工廠”的未來,它將如何為全球提供產品和服務?帶著這些疑問,新華社記者深入廣東省東莞市進行了實地調查。
外資有來有走,實現“量質齊飛”
歲末年初之際,夜已深至午夜,位于廣深經濟走廊中段的東莞市常平鎮,卻依然可見眾多重型貨車滿載著貨物,風馳電掣般穿梭而過。
這是一座靠制造業起家的城市。
2015年,東莞地區實現了約8%的經濟增長,這一數字超過了全國的平均水平,使得東莞成功躋身于“6000億元俱樂部”。在智能手機、電子元器件以及服裝、鞋帽等眾多產品領域,東莞的產量不僅在國內,甚至在全世界都名列前茅。“東莞交通擁堵,全球產品短缺”的說法,早已不再是簡單的玩笑話。
在“世界工廠”這一稱號的背后,那些在東莞的對外貿易總額和工業增加值中占據超過六成份額的外資企業,正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然而,同中國其他地區的外資企業一樣,他們正面臨國內要素價格攀升、經濟結構轉型所帶來的多重壓力。唯一不同的是,這種不適感可能提前出現。
金融危機在2008年爆發不久,我們在對企業進行考察時觀察到訂單量出現下降趨勢,據此我們預測外貿業務可能會面臨挑戰。與此同時,內陸地區的出口額仍在以兩位數的速度快速增長。最終的事實證明,我們的這一判斷是正確的。這是當地政府商務部門工作人員向記者透露的。
正因這種在對外經貿領域的“風向標”效應顯著,東莞的境外投資企業任何微小的變動都容易引起外界的廣泛關注,而關于“企業倒閉潮”、“資本撤出潮”等報道也頻繁出現在各類媒體上。
東莞市商務局副局長方見波指出,東莞市確實存在外資企業關閉并搬遷的情況,其中諾基亞東莞工廠、聯勝電子等幾家大型工廠的關閉和結業引起了特別的關注。然而,從企業規模和質量的角度來看,這些情況都在合理范圍內,并未形成所謂的“搬遷潮”。
他向記者透露了一組統計數據,2015年東莞地區共有362家外資企業選擇關閉或搬遷,這些企業中,中小型以及勞動密集型的企業占據了多數。追溯至前三年,東莞關閉或搬遷的外資企業數量分別是569家、454家和434家。
實際上,2008年達到了“倒閉”的頂峰,那時全球性的金融危機蔓延開來,東莞共有857家外資企業宣布停業并搬遷。自那以后,這些企業的關停數量逐年有所下降。
在較長的歷史時期內進行觀察東莞小三調查,我們可以發現,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的興衰更迭是自然現象。在1979年至2008年的這段時間里東莞市正規的私家偵探-世界工廠轉型進行時:東莞外資情況深度調查,東莞市共吸引了超過2.7萬家外資企業,而到了2008年,實際存續的企業數量約為1.2萬家。這一數據表明,在金融危機爆發之前,每年大約有500家企業根據市場規則自然退出市場,這一比例大約占企業總數的4%至5%。
東莞之所以被譽為“世界工廠”,實乃三十余載辛勤耕耘的成果。當地產業鏈條完善,上下游企業協作緊密,而相較之下,東南亞地區雖在勞動力成本上略占優勢,但在產業成熟度、配套設施以及基礎設施等方面,仍難以與東莞相抗衡。中山大學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如是評價。
外資持續涌入東莞地區。2015年,該市實際引進的外資總額達到了53.2億美元,同比增長了17.5%。在這一增長中,科研技術領域的投資增幅達到了135%,金融行業的投資增長更是高達696%,服務業的吸引力已超過制造業,成為吸納資金的主要領域。
東莞百利達健康器材有限公司的總經理名叫草彅和彥,他同時也是當地日商協會的副會長。在他看來,近年來,東莞的日資企業中既有新入駐的,也有部分企業選擇撤離,然而整體上并未出現顯著的變化。
盡管成本增加給眾多企業帶來了壓力,然而,眾多上下游企業的聚集、較低的物流費用以及細致化的分工服務等因素,卻持續吸引著眾多外資企業,促使他們選擇繼續留在東莞。
草彅和彥有著豐富的個人經驗。為了進軍亞洲市場,他所在的公司在兩年前曾計劃增設一座新工廠。經過草彅親自帶領團隊對越南、印尼等東南亞國家進行實地考察,公司最終放棄了增設工廠的念頭,轉而決定將東莞工廠的產能每年提升10%。
這些國家的土地和勞動力成本較低,然而在產業配套方面卻無法與東莞相媲美。以越南為例,我們生產的健康器材難以尋覓到適宜的包裝物料。相較之下,東莞擁有眾多此類廠家,不僅價格低廉,而且產品質量能夠滿足各類需求。一枚普通的包裝盒,便揭示了東莞產業鏈完善的顯著優勢。
轉型大勢所趨,創新破解困局
在許多人的心目中,東莞被視為低端制造業的天堂。諸如“玩具之城”“家具之城”“鞋業制造中心”等稱號,它們所象征的,是過去三十余年間,我國充裕的勞動力資源與以加工貿易為主的外資企業相結合,所取得的顯著成就。
然而,隨著人口紅利的逐漸減少,東莞在“孔雀東南飛”現象影響下形成的勞動力優勢正逐漸減弱。在東莞,企業現在必須為每位一線普通工人支付每月3000至4000元的薪酬,這一數額是緬甸、越南等地同崗位工人的兩至三倍。
在這一特定的環境下,眾多附加值和技術含量較低、資源消耗較大的外資企業紛紛倒閉或撤離,與此同時,更多實力雄厚的企業持續壯大,正經歷著新一輪的生命周期。
龍昌數碼科技有限公司是改革開放初期最早在東莞安家的“三來一補”外資企業之一。踏入龍昌設在東莞常平鎮的注塑車間,可以看到眾多機械臂正忙碌地運作,它們不斷地開啟注塑機的艙門,取出尚有余溫的塑料玩具零件,并將它們搬運至傳送帶上,同時,將剩余的邊角料投入回收筒,準備再次加工使用。
一臺機器人的應用足以取代一名分揀員,其精確度高、穩定性好,并且有效預防了分揀作業中的燙傷風險。企業項目經理張利民指出,隨著市場形勢的不斷變化,企業不得不加快“機器換人”的步伐,到2015年底,企業的自動化水平已提升至大約40%。
這家全球聞名的玩具公司不僅通過自動化手段提高生產效能,更攜手國內多所高等院校共建智能技術研究所,積極拓展至智能機器人、物聯網等尖端科技領域;他們努力拓展價值鏈的“微笑曲線”兩端,打破了人們對于制造企業傳統印象中機器轟鳴、塵土飛揚的認知。
在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升級的過程中,東莞迎來了與全球尖端科技融合的寶貴機會。
東莞松山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近年來吸引了眾多國內外創新型科技企業,李群自動化便是這些企業中專注于工業機器人領域的一家。
2015年夏日,李群自動化自主研制的我國首條機器月餅包裝生產線正式投入使用。由8臺李群機器人協同作業的這條生產線,具備分揀、裝盒、封箱等多項功能,其產能高達每小時上千盒。全程僅需4人進行監管,不僅節省了大量人力,還顯著降低了包裝環節中的質量問題。
李群自動化總經理石金博透露,已有食品廠商得知此消息后紛紛前來咨詢,希望能夠購買此類包裝生產線。據預測,2016年該公司的工業機器人銷量有望實現顯著增長,從2015年的大約200臺增至約1000臺。
東莞制造業領域,無論是手機、電腦還是數控機床,亦或是汽車零部件、機器人以及智能設備,都顯現出對外資低端產能的排斥現象。同時,產業結構也在發生轉變,由原先以勞動密集型為主東莞外遇取證公司,逐漸演變為勞動密集型與技術、資金密集型并重的格局。在此過程中,加工制造業的層次也在不斷提升。
競爭日趨激烈,提升自身“磁力”
從長遠視角來看,企業傾向于遷往成本綜合更低的地域,這已成為一種發展趨勢。目前,我們應當致力于提升在東莞的運營效能。利威鞋業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查克·吉里思,在東莞深耕細作已超過20年,如此表示。
美國布朗鞋業,利威的母公司,擁有長達百年的制鞋傳統,位列全球鞋業貿易巨頭的行列。近年來,東莞在布朗鞋業的全球戰略布局中地位逐漸演變,起初主要承擔制造職能,而今已發展成為布朗鞋業在全球范圍內最為關鍵的設計與研發基地。
幾年前,我們關閉了位于臺島的辦公地點。目前,意大利的設計部門僅有二十余人。與此同時,東莞的分公司卻在持續擴大規模,目前已有超過六百名員工,他們來自十四個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盡管如此,吉里思仍然坦白表示,在過去幾十年間,企業經歷了從美國遷移至臺島,再到中國大陸的過程。如今,大陸的成本也在不斷上升,未來不排除有外遷至東南亞的可能性。
東莞人自己對未來引資比較優勢的變化,也有著清醒的認識。
方見波指出,從外部環境分析,美國等發達國家正積極推動再工業化進程,甚至有組織地來東莞進行招商引資活動;印度等國家擁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越南則能從區域自貿協定的優惠中獲益;此外,這些新興經濟體紛紛效仿中國,借鑒其成功經驗吸引外資。從內部情況來看,除了成本上升導致利潤減少之外,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進步,東莞靠近港澳的地理優勢也在逐漸減弱。
然而,硬幣的另一面顯示,東莞長期累積的強大制造實力,以及完備的產業配套、優越的投資環境、優化的產業布局等優勢,仍舊對外資形成了巨大的吸引力。
徐建華,東莞市委書記,認為尤為關鍵的是,東莞成功培育了一支精通國際市場運作和國際法規的專業人才隊伍,他們持續發揚著前輩敢于開拓進取的“精神風貌”。
即便是在當前招商引資競爭愈發激烈的背景下,東莞市在近年來的引資工作中實現了速度和質量的同步提升,涌現出大量優質的大項目,現有企業也紛紛增資擴產,創新能力得到了顯著提升。今年,更是成功吸引了包括總部經濟、服務業等領域在內的多宗規模超過一億美元的大型項目。
數據顯示,自2008年起,東莞的外資企業增資擴產的總金額從17億美元增至2015年的42.9億美元,平均每個增資項目的規模更是增長了2.9倍。這一趨勢充分表明,眾多企業對于在東莞持續發展的決心和熱情依舊高漲。
徐建華強調,在過去東莞經濟的迅猛發展中,外資貢獻了不可或缺的關鍵力量;展望未來,繼續吸引外資依然是東莞加速融入國際產業鏈、提高產業水平的核心策略。
在東莞進行采訪的過程中,記者對那些外企中出現的先進研發機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十二五”規劃期間,東莞的外資企業共設立了943個新的研發機構,并且新增了1379項國內發明專利的授權。
某些領域的領軍企業,致力于科技創新,對知識產權的維護極為看重,鮮少為公眾所熟知。專家們指出,正是這些默默耕耘的“隱形冠軍”持續奮斗,使得東莞的現代產業得以保持其競爭力。
東莞市在推進轉型升級的過程中,產業結構的調整是其核心所在。徐建華指出,面對國際競爭的新一輪挑戰,東莞將致力于推動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的共同發展,以此作為經濟增長的雙重引擎。同時,東莞將貫徹落實“東莞制造2025”的發展規劃,力求在智能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占據領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