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市外遇取證價目表-分離小三公司收費標準是怎樣的?小三分離公司可靠不?
有人宣稱自己是“情感挽回大師”,聲稱能助人修復感情,可是在求助者支付費用后,他們卻只提供一些“心靈雞湯”,指示“自行閱讀提升”,而這些所謂的“專業(yè)導師”實際上并無專業(yè)知識……2021年12月15日,上海市金山區(qū)人民法院對滬上首例“情感挽回大師”涉嫌詐騙的案件進行了公開審理。一些人在離婚后不幸陷入了“情感挽回”的陷阱。
今年五月,查先生(化名)與妻子之間產生爭執(zhí),心中迷茫,不知如何應對,遂拿起手機東莞市外遇取證價目表-分離小三公司收費標準是怎樣的?小三分離公司可靠不?,在網絡上輸入“妻子提出離婚我該如何是好”,隨后點擊了搜索結果中跳出的相關網頁。
他注意到,該網頁提供了一項免費測評服務,完成測評后,隨即有來自山東某心理咨詢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撥打電話與他取得聯系。
起初,對方宣稱提供免費咨詢服務,然而不久后便提出可以提供“情感挽留”服務,只需支付咨詢費用,便能為查先生量身定制一份詳盡的婚姻挽留計劃。隨后,對方通過微信發(fā)送了一個二維碼,要求查先生支付3880元,并需簽署相關合同。
查先生轉了3880元之后,對方卻以問題復雜度為借口,索要查先生再轉5000元。查先生覺得對方不太可靠,因此選擇不再轉賬。最終,對方再也沒有與查先生取得聯系,查先生也未收到所謂的“方案”。
何女士(化名)也遇到了類似的情況。在今年的5月份,由于與男友的感情出現了問題,她渴望與男友關系融洽,于是向山東一家心理咨詢公司的客服人員尋求幫助。雙方通過微信建立了好友關系。那位客服人員宣稱,他們公司擁有一支專業(yè)的情感團隊,在他們的協助下,感情得以修復的成功率相當高,并且承諾,他們能夠幫助她挽回男友。于是,何女士與之簽署了合同,并交款3880元。
合同簽署完畢,客服隨即向何女士發(fā)送了微信上的個人名片,并向她推薦了“專屬指導老師”。這位“指導老師”自述擁有七年相關領域的工作經歷,并持有專業(yè)心理咨詢師資格,承諾將為何女士量身定制解決方案。此外,他還建議何女士與男友一同接受情感輔導,認為這樣能夠取得更佳的效果。隨后,所謂的“指導老師”又發(fā)送了一份新的合同,提議何女士與她的男友一同加入他們公司接受情感輔導,同時提出需額外支付6000元費用。面對這一要求,何女士再次轉出了6000元。
然而,在此之后,“指導老師”只是向何女士推送了幾篇網絡上的情緒管理文章,讓她自行閱讀以提升自我。何女士感到效果并不顯著,在向“指導老師”表達不滿后,對方只是草草應付,并未提供實質性的幫助。直至6月初,客服與“指導老師”均無音訊,這時何女士才意識到自己可能上當受騙。
引導求助者高價購買“分離第三者”服務
“情感挽回”的陷阱最終被揭露。在2021年6月3日,涉嫌者王某雙主動向警方自首。
檢方指出,自2020年5月份開始,被告人王某雙擔任了山東某教育信息咨詢有限公司(該企業(yè)后更名為山東某心理咨詢有限公司)的領導職務,并在同年8月份正式擔任了該公司的法定代表人。
在其任職期間,他與人合謀,通過安排不具備相應專業(yè)知識的員工,謊稱能協助解決個人情感困擾,以虛假身份包裝、誘導消費等手段,騙取受害者的信任。在受害者下單后東莞分離小三公司,他們將其引薦至服務部門,隨后服務部門人員以延長服務期限、第三方介入、誤導引導等名義,再次騙取受害者人民幣200余萬元。
那么,“情感挽回”機構是如何讓人一步步掏錢的呢?
公訴機關調查發(fā)現,山東一家心理咨詢公司設立了客服、分析和咨詢等部門,他們先是利用話術和微信手段,騙取受害者的信任,使受害者誤以為自己的導師、團隊和公司都是專業(yè)的,有能力幫助其挽回感情,進而愿意支付費用。
分析師在誘導受害者進行支付時,聲稱接下來將有一位在該領域內最為資深的導師介入,協助受害者挽回損失。
被害人被帶到“咨詢師”那里后,咨詢師聲稱能夠提供有效分離第三方的指導東莞包養(yǎng)小三取證,甚至夸耀公司擁有專門的技術團隊從事此類業(yè)務。這使得急于挽回關系的被害人愿意高價購買這些服務。因此,犯罪團伙通過一系列虛假承諾和包裝手段,環(huán)環(huán)相扣,相互協作,使被害人產生錯誤判斷,為了購買能助其復合成功的服務而支付了金錢,最終導致了被害人實際財產的損失。
“情感專家”上了四節(jié)“兩性關系”課
那么,所謂的“分析師”、“情感導師”專業(yè)能力究竟如何?
王某雙曾向公訴機關透露,公司員工均是通過第三方培訓機構選拔而來,這些員工在培訓前并未具備國家認證的二級心理咨詢師資格。然而,經過公司培訓,他們被塑造成所謂的“情感專家”,并最終為顧客提供情感分析服務。
我們向客戶保證有八成把握能助他們修復情感關系,然而這僅僅是虛構的,根本無法實現。我們實際上只是陪伴客戶交談,借助分析師和咨詢師個人的生活經驗為客戶進行情感診斷,但并未能實現所謂的成功率。
劉某某,一位分析師,之前曾在藥店任職。當他瀏覽到網絡上的招聘廣告后,便決定加入山東的一家心理咨詢公司。
劉某某向公訴機關表示,在剛開始工作時,他們接受過專門的培訓,內容包括邀請所謂的心理咨詢師講解如何處理男女關系。
王某雙在庭審中提到,公司員工接受培訓后,可以獲得所謂的“婚姻家庭咨詢師證”。實際上,公司會聯系當地的咨詢師機構,在辦公區(qū)域附近的會議室為員工提供“兩性關系”相關內容的培訓。培訓結束后,員工需參加統(tǒng)一考試,通過后即可獲得證書。
而實際上,此“培訓”的跨度僅僅為一個月,總共上了4課時。
案件將擇期宣判
公訴機關指出,王某雙以非法占有為目的,與他人合謀,利用電信網絡手段騙取他人錢財,涉案金額巨大,依法應被追究詐騙罪的刑事責任。在此次共同犯罪中,王某雙扮演了關鍵角色,是主犯。此外,王某雙對犯罪事實供認不諱,并表現出悔罪態(tài)度。
在庭審過程中,檢方展示了相關證明材料。各辯護律師就王某主動投案自首的情況、實際涉及的金額大小,以及各受害者被騙金額的證據是否確鑿充分等問題,提出了各自的觀點。
據消息透露,這起被稱為“情感挽回大師”的詐騙案件,涉案被告人共有55名,目前案件正處于審理階段。
合議庭將在評議后依法對上述案件擇期宣判。